建筑(专业代码085100)
学位点总体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88年,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10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建筑学硕士首次通过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14、2018、2023年三次通过复评。2017年获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第17位(54所参评),2023年完成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2024年建筑专业硕士学位点组织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校外专家评审会。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8名,包含教授5名,副教授12名,讲师2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名,占总数的71%;硕士生导师20人,占总数的52.6%,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1人。学位点以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教学和科研平台,目前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乐于教书育人的导师队伍。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培养目标:基于我校“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从国家、特别是北京需要出发,确立学科的办学思想即以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积极探索适合国情以及北京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强调多学科资源的交叉与整合,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服务社会与面向未来并重。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政策;品德优良、素质全面、身心健康,掌握建筑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解决建筑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型创新人才。
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对于建筑学二级学科的指导意见,兼顾学科自身特色建设,建筑学学科形成了“建筑设计及理论——大都市环境下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理论与方法”、“建筑技术科学——绿色建筑与空间环境优化技术”、“人居环境——城市更新与住区改造”等四个二级学科及其主干培养方向。
建筑设计及理论——大都市环境下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 基于首都北京具有的高密度、高集约与高复合化的大都市特征,开展大都市人流密集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大都市城市与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方法及理论及大都市建筑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与再利用方法与理论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资源丰富。立足于服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保护,依托现有“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开展面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深化研究。
建筑技术科学——绿色建筑与空间环境优化技术 致力于建筑声、光、热环境优化与低碳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内容包括北京实现碳中和建筑综合节能技术及路径研究、北京低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标准、气候适应性建筑和城市设计原理与方法、建成环境数字化模拟与评价技术、被动式房屋与绿色装配式建筑体系研究。
人居环境——城市更新与住区改造 针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社会深度老龄化的客观现实,以北京地区城乡突出的保障、养老、健康、防疫防灾等问题为切入点,以城乡老龄人口、贫困人口和农民等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地区城市更新与住区改造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
人才培养质量
截至2024年底,本学位点已完成第7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建筑学科现有在校研究生123人,其中建筑专业型研究生102人。近年来学生参与各项设计竞赛,获奖30余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社会实践,反哺人才培养。主持6项国家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子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5项省部级纵向课题。主编/参编国家标准3项,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导则1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相关专著9本,竞争性科研经费到款2290.84万元,大幅度提升了建筑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主编《零碳建筑太阳能综合利用围护构造》(国标图集)、《建筑工程材料与构配件碳排放计算标准》(地标)、《高适应性工业化住宅设计导则》(行标)、《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21》(行标)。参与编制《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检测方法》(国标)、《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国标)、《北京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地标)、《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地标)、《绿色住区标准(T/CECS 377-2018, T/CREA 001-2018)》(行标)、《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设计标准》(团标)、《绿色轨道交通综合利用区域评价标准》(团标)、《站城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综合体技术标准》(地标),《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装修标准》(地标)等,填补行业空白。完成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获时任北京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在首都核心区大栅栏街道、朝阳门街道,连续6年策划主办“北京国际设计文化周”分会场活动,参观者上千人次;积极参与首都文体设施与公共空间提升工作,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受人民喜爱的项目,强调功能复合、开放、宜居、智慧,体现全民关怀。
在产教融合方面,依托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平台,主持与参与系列重大城市更新实践,包括北京方庄区域综合型城市更新、朝阳城市更新规划、安贞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北京卷烟厂、通州粮食局直属粮库工业遗存改造更新等项目。开展系列学术及政策研究,如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城市更新项目生成与管理机制研究、北京城市更新及精细化治理的协同研究。基于责任规划师制度开展典型社区的建筑空间治理实践,为北京城市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决策和科研支持。基于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展开大开间可变空间住宅设计及其技术体系研究、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复合围护结构体系研发。基于室外空间环境近零能耗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项目,主编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家标准图集,形成产、学、研全链条,提出“材料隐碳最小化、太阳能利用最大化、增量成本最低化”零碳建筑复合围护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
项目及奖励
近年来,新增国自然基金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新增北京自然/社科基金6项,北京教委、科委科技计划5项,其他纵向3项。新增横向课题116项,出版著作53部,其中专著36部,编著、译著17部,发表高质量论文(SCI/SSCI/EI/CSSCI/CSCD/核心)187篇。
国际交流
本学位点师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主办、承办各类学术研讨会20余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交流活动120余人次。
师生投稿参与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城市更新分论坛、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举办的可持续生活研讨会(sustainable living symposium and exhibi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ICAUP2023)等国际学术会议。参与2022人屋交互设计国际会议、2022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2024年民居建筑学术会议等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本学位点承办了2023年“他山之玉”文化传承与发展语境下中国建筑文化理论与实践跨界学术论坛、“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北京工业大学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多场专业宣讲,并为发改委、规自委提供了多场培训。
就业情况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院深入研究学生的就业规律,把学生就业融入教学课堂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开拓学生就业渠道,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引入优秀校友和设计师进课堂,全方位推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学院调研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设计院等用人单位,了解对我院毕业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整体反馈本学位点硕士毕业生在综合技能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方面表现较好,尤其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联系方式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

二级单位官网网址:
https://caup.bjut.edu.cn/index.htm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联系人、办公电话
胡林:010-67396672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官网的相应学位点介绍链接:
https://caup.bjut.edu.cn/yjsjy/xkj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