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城乡规划(0853)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量:

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85300

学位点总体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系成立于2002年,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03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11年城乡规划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2014年,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首次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2017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2018年通过复评,同年新增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2年城乡规划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同年第三次通过全国专业教育评估。2023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专项核验。2024年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点组织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校外专家评审会。

城乡规划系以申获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为契机,以“强化专业素养、突出首都特色、面向交融创新”为目标,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变革趋势,围绕“碳中和”和“城市更新”两大重点领域,凝练打造“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乡村规划与遗产保护”“城乡安全与防灾韧性规划”等四个主干培养方向,并依托四个主干方向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凝聚力强的教师/导师团队。

截至2024年底,学位点已完成第7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学科现有在校研究生192人,其中城乡规划专业型研究生97人。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外培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6名。在竞赛获奖方面,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奖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20余项,包括“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专项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管理科研创新大赛特等奖、“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二等奖等。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已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凝聚力强的教师/导师团队,实现学科方向与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紧密衔接。截止2024年底,本学位点共有专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32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占比94.29%;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占比60%。

2022年-2024年期间,共引进新教师5人,显著增强了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城市设计、村镇规划及城乡安全防灾方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力量。在专业教师职称晋升方面,学校和学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基于对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考虑,持续优化成果认定标准,突出服务社会实践导向,为职称晋升提供了便利条件。2022年-2024年,城乡规划专业共晋升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新增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新增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人才1人。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1、培养目标

基于我校“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顺应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特点,强调多学科资源交叉与整合,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服务社会与面向未来并重。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掌握城乡规划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解决规划实践问题的技术与方法,了解城乡规划领域工程实践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较强创新、实践和沟通能力,能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规划管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培养特色与研究方向

1)形成交融创新、特色鲜明的四大学科方向

以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为契机,依托一流学科群,以“强化专业素养、突出首都特色、面向交融创新”为目标,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变革趋势,围绕学校“碳中和”和“城市更新”两大重点领域,凝练打造“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乡村规划与遗产保护”“城乡安全与防灾韧性规划”等四个主干培养方向。

2)构建党建引领、服务首都的实践育人平台

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首都规划实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思政育人”基地,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胡同杂院、乡野巷陌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贯通。依托“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责任规划师”工作体系,构建服务首都规划建设的实践育人平台。

3)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基地

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规划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形成“高校+政府+设计院+企业”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为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专业实践、政策分析等全方位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培养质量

学位授权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22-2024年期间,共有33人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62人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49人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等奖,37人次获得硕士研究生三好学生,55人次获得优秀干部奖,10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励志奖,10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学术成果方面,2022-2024年期间本专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tructures》等SCI/SSCI/EI刊物,和《规划师》《上海城市规划》《中国园林》《灾害学》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和宣读论文30余篇。

学科竞赛方面,本专业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统计期内获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专项赛金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管理科研创新大赛特等奖、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社会服务方面,学位点紧密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首都发展战略需求,在城市安全防灾、首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京郊传统村落保护、小微空间改造与城市更新等领域产出系列科技成果。

产教融合方面,本学位点以“产教协同、实践育人”为特色教育教学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校外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制,通过“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实现协同育人。近年来与知名规划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与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北京数字孪生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荣获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工业大学-中规院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工业大学-大栅栏人本街道实践基地获评首批产教融合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项目及奖励

1)科研项目及成果

5年期间,本学位授权点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乡村规划与遗产保护、城乡安全与防灾韧性规划四个方向团队,每年均有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代表性实践项目,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土空间监测建模与评估、低碳生态国土等领域开展研究。近5年内主持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论文论著方面,近5年内团队师生共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编著4部,行业标准1部;发表论文67篇,其中高质量论文(SCI/SSCI/EI/CSSCI/CSCD/北大核心)38篇。

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团队主要围绕低碳韧性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等领域开展研究。近5年内主持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论文论著方面,近5年内团队师生共出版国家标准1部,发表论文107篇,其中高质量论文36篇。

乡村规划与遗产保护研究团队主要围绕村镇规划、传统聚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等领域开展研究。近5年内主持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论文论著方面,近5年内团队师生共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12篇,其中高质量论文48篇。

城乡安全与防灾韧性规划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韧性城市、文物抗震保护、文化遗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研究。近5年内主持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论文论著方面,近5年内团队师生共出版编著1部,国家标准2部,地方/行业/团体标准8部,发表论文15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99篇。

2)获奖及荣誉

2020年以来,学位授权点依托四个学科特色方向,在科技奖和规划设计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余项。熊文教授主笔撰写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慢行指数评估与治理建议》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威教授主持的《石家庄防灾空间布局研究》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张建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获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郑善文副教授主持的方庄街道大型居住区区域综合更新项目入选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多名教师荣获北京市优秀责任规划师称号。

1 2022年至今学位点教师获得的重要奖项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组织单位

获奖时间

获奖教师姓名(排名)

1

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首都功能核心区慢行指数评估与治理建议

一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4-01

熊文(1)

2

2021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石家庄市防灾空间布局研究

三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3-03

王威(1);郭小东(4);王志涛(5);马东辉(6)

3

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韧性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3-09

王志涛(3);王威(7)

4

2021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一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3-03

惠晓曦(14)

5

2022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23-01

郭小东(2);王志涛(8)

6

202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24-03

王威(3)

7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多尺度抗震分析理论与性能提升技术

一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10

郭小东(7)

8

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

国土空间——交通一体化规划技术

特等奖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23-10

于昭(15)

9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绿色建筑设计”技能大赛

创建绿色社区,营造美好东关

三等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22-06

武凤文(1)

10

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

论国土空间规划的资产效应

提名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2-12

高洁(2)

国际交流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2020年以来本学位点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国际化培养方式,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外培计划”联合培养学生近20名,申获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7项。巩固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学校的合作。依托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拓展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波兰波兹南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外培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配合学校成立我校第一个国际合作境外联络处——北京工业大学英国联络处。

就业情况

2020年至今,本学位授权点共毕业硕士研究生120人,研究生总体就业率较为稳定,约为98%。其中,从事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的人数居多,占比超过60%;多数学生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京内知名设计院以及省市级设计研究院录用,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此外,研究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公务员、央国企、科技公司的就业比例上升明显。




上一篇:建筑(0851)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