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代码085409,专业学位)
学科总体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专业学位点依托北京地缘优势,面向心脑血管等威胁人类健康疾病诊疗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制和面向病毒及肿瘤防治的生物医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培养,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本学位点在心血管信息检测与医疗仪器研制、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医学工程化、肿瘤热消融及计算机辅助治疗、妊娠期健康监护与管理、生物信息与医学大数据、病毒及肿瘤防治的生物医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优异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2009年获批本学科专业学位。
师资队伍
目前,本学位点有校内导师47名,包括17名教授、23名副教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校外企业导师66名。先后有2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6位教师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3位教师获得北京市特聘教授,多名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或行业组织任重要职位。近三年,共引进12名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本学位点培养目标是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和行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工程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处理、心血管医学工程及医疗装备、药物与医用分子工程、分子医学与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开展(1)心脑血管信息检测与仪器研制、电子健康与远程医疗等研究;(2)心血管手术规划、血管内支架优化设计、人工心脏、肿瘤微波热疗关键技术等研究;(3)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纳米药物减毒增效、多载体疫苗、抗病毒新药等研究;(4)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因素致癌作用机理、癌症早期诊断技术和筛查方法等研究;(5)蛋白质结构与生物信息学等研究。
专业学位点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由校内和校外企业双导师进行指导,与27家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教学队伍共同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参与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的联合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医工交叉融合的专业人员,与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面向心脑血管等重大威胁人类健康疾病诊疗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制和面向病毒及肿瘤防治的生物医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培养,培养的大量高素质毕业生进入医疗器械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受到用人单位广泛的高度好评。
学科依托北京地缘优势,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的老人家庭远程监护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校企双方合作申报并获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品种临床前研究-新型可穿戴式智能胎儿监护系统临床前研究;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人工心脏泵用于心力衰竭辅助治疗、急诊抢救中生命维持等领域;联合研发新冠病毒IgG抗体快速检测胶体金试剂盒,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03400796);向湖北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和黄冈浠水县人民医院捐赠20台价值139.6万元的氢气机,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氢生物医学相关技术作价入股北京港安健康公司,实施项目的产业化落地。
科研项目及奖励
本学位点教师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到校总经费4300余万元;近三年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
国际交流
依托智能化生理测量与临床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省部重点科研基地,本学科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每年有2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学科每年有多名研究生获得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外合作项目资助。
就业情况
本学科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医疗器械企业、医院、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等,就业率达92.75%。麦可思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结果及质量均较好,毕业生一年后的非失业率为100%。毕业生对导师以及教育满意度均在95%以上。近三年来,本学科培养了120余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10余名生物医学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