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代码083100,学术学位)
学科总体概况
本学科于1980年初组建学科队伍,开展生物力学、生物电子学和生物热物理方面的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得生物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流专业。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本学科拥有智能化生理测量与临床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省部重点科研基地,形成了面向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诊疗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制和面向病毒及肿瘤防治的生物医药研究两大研究特色,在生物力学与生物材料、生物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生物信息学与医用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形成了比较优势,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排名第15名。
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7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4名,硕士生导师51名。本学科先后有3位教师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6位教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3位教师获得北京市特聘教授。另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人、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3人、北京市海聚工程青年项目2人。
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生物医学工程是从工程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问题,集成现代工程技术的新成果,设计和制造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仪器设备,是我国高科技战略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本学科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支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生物力学与生物材料
(1)心血管生物力学研究,是以心血管手术规划、心血植介入体及人工心脏创新优化设计等研究为特色,在脉搏波工程分析与临床应用、心血管系统多尺度建模仿真、血管内支架优化设计等方面外于国内领先水平。
(2)医用生物材料研究,是以骨及心肌修复材料研发、载药纳米材料、近红外荧光检测探针、医用核磁成像增强试剂研究为特色,在生物兼容性好及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药物载体材料、针对特定疾病标志物近红外荧光检测探针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2) 生物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
(1) 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医学工程问题,开展心脑血管信息检测与处理、远程医疗与健康监护、人工心脏及医疗仪器设计等研究,以满足人类健康和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2) 肿瘤(微波/射频)热消融治疗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为提高肿瘤热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展肿瘤热消融治疗术前规划、术中定位导航和超声监测等研究。
3) 生物信息学与医用生物技术
(1)药物分子设计与新技术研究,以分子结构预测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为特色,建立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新技术。
(2)癌症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研究,在致癌作用机理、结构致癌活性关系、生物大分子损伤以及抑制作用、与肿瘤病毒协同致癌作用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
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面向心脑血管等重大威胁人类健康疾病诊疗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制和面向病毒及肿瘤防治的生物医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培养,培养的大量高素质毕业生进入医疗器械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受到用人单位广泛的高度好评。
学科依托北京地缘优势,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的老人家庭远程监护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校企双方合作申报并获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品种临床前研究-新型可穿戴式智能胎儿监护系统临床前研究;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人工心脏泵用于心力衰竭辅助治疗、急诊抢救中生命维持等领域;联合研发新冠病毒IgG抗体快速检测胶体金试剂盒,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03400796);向湖北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和黄冈浠水县人民医院捐赠20台价值139.6万元的氢气机,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氢生物医学相关技术作价入股北京港安健康公司,实施项目的产业化落地。
科研项目及奖励
本学科点教师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到校总经费4307万元;近三年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
国际交流
依托智能化生理测量与临床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省部重点科研基地,本学科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每年有2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学科每年有多名研究生获得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外合作项目资助。学科目前现有专业类外籍专任教师1人,在读国际留学研究生8名。
就业情况
本学科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医疗器械企业、医院、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等,就业率达92.75%。麦可思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结果及质量均较好,毕业生一年后的非失业率为100%。毕业生对导师以及教育满意度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