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专业代码086000)
学位点总体概况
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授权点2024年获批,2025年开始招生。
本学位点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和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建设。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化学学科始建于1996年,2017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学科始建于2003年,2011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位点生物制药研究开始于曾毅院士2002年领衔的病毒性疾病与肿瘤的预防、早诊和治疗研究,化学制药研究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戴乾圜先生提出的化学致癌成因的双区理论。
经数十年的发展,本学位点组建了国家杰青、优青、高被引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凝练出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与精细化工、生物材料与检测三个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已在用于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型生物材料、新型抗肿瘤抗病毒疫苗、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制备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目前本学位点拥有“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研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均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总有42名校内导师(17名教授、1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24名校外企业导师,形成了一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层次分明、能力梯队的国际化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需求,本学位点聚焦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与精细化工、生物材料与检测三个研究方向培养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承担创作性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实践型创新人才。
要求掌握生物与医药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工程技术,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备独立从事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工作、解决相关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服务于国家和京津冀地区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
研究方向
生物制药:依托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本研究方向聚焦高发肿瘤和高危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及抗肿瘤和抗病毒生物药物的研究。在病毒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免疫及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自噬和肿瘤及病毒关键蛋白结构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成果。揭示了肿瘤及病毒关键蛋白的新结构及免疫和信号转导调控的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新靶点。在新型抗肿瘤抗病毒疫苗、细胞免疫靶向治疗和抗体药物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
化学制药与精细化工:依托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机理与构效关系研究,发展了小分子抗癌烷化剂的治疗新策略,阐明了化学污染物与病毒协同致癌的新机理;进行了靶向酪氨酸激酶抗肿瘤高效低毒新药的研发,在多靶点、耐抗性抗肿瘤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围绕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制备,发展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了国内首套工业毛细间隙电解槽,实现了多个精细化学品的电化学工业生产。
生物材料与检测:该方向聚焦于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用于疾病诊断及治疗,以及抗病毒纳米药物的研究,发展了基于质谱、荧光等手段的细胞及活体原位分析方法,实现目标疾病标志物属性蛋白的原位标记、成像与精准定量检测;发展了多种纳米药物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评价与筛选;开发了多种生物材料用于早期肿瘤的放射成像和生物分子精准质谱检测,实现了生物材料探针指导重大疾病的诊断、分期及治疗的评估。
联系方式
曾程初,zengcc@bj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