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博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发布日期:2025-04-13 浏览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3000

1.学位点总体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78年,1981年获批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7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又获稳步提升。目前已构建起以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大专业方向为基础,涵盖环境多要素多介质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体系,形成以彭永臻院士、程水源教授、陈标华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产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形成特色的科研氛围、办学品味和学术追求。

2.师资队伍

学位点已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3人,占44.2%,副教授/副研究员26人,占50%,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为100%。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2人,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北京市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本学科共有研究生指导教师5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5人,兼职博导2人。近年来,随着专任教师人数增加,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都有了明显的优化,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增加。

3.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3.1培养目标:

1)博士培养目标

培养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学术型未来领军人才,主要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科教领域的骨干人才和工程领域高新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较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2)硕士培养目标

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学术型创新人才,主要包括本领域高素质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和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博士生源储备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环境保护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3.2研究方向

学位点瞄准国际前沿,立足国家及北京市发展需求,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培养方向:

1)水污染控制工程:突出水安全碳中和国家战略导向,以解决事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挑战为使命任务,发挥在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的雄厚基础和优势特色,围绕绿色低碳水处理关键技术、污水/污泥资源能源回收、新污染物高效转化开展攻关,培育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城市污水主流厌氧氨氧化低能耗深度脱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多项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2)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瞄准以PM2.5O3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及国际大气污染控制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大气复合污染非线性规律、高浓度污染成因、来源识别、区域污染协同优化控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数值模拟预测预警、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与污染源分级新技术、PM2.5O3来源解析及协同优化控制等。致力于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和首都培养大气复合污染防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

3)固废资源化及碳减排: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可再生性、无毒性和可降解性放入全生命周期评价中,通过微观分子层面的精准设计,研发相关催化、分离技术。具体研究:脱除NOX催化材料及其技术;②N2O用于甲烷氧化制甲醇、烯烃催化材料及其技术;吸收VOCs离子液体材料及其技术;废乘用轮胎裂解化学与产物梯级利用技术;小分子调控催化材料及其CO2加氢技术;酚类化学品的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4)大气污染控制:开展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着力推进工程理论的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新技术实际应用。经过开展理论研究,提出大气污染物控制的新方法和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推进理论向技术的转化,形成核心控制技术;利用新技术特点在实际中开展工程应用,形成理论、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联合优势学科,共同发展。目前已在低温SCRCO氧化、颗粒物控制、酸雾控制、VOCs及恶臭污染控制和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控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4.人才培养质量

4.1教学成果

打通学术型硕士与博士的课程体系,注重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确保每个研究方向都配备相应的核心专业课程。组织编写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开设前沿课程、双语课程及全英文课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近年以来,新增2门全英文课程、2门校级研究生思政示范课程,并获批2项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项目。

4.2科技竞赛

本学科学生在多项竞赛中斩获佳绩,获得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铜奖1项、专项赛道银奖1项,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企业赛道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市级特等奖1项,青创北京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市级奖励4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市级奖励12项。

4.3优秀论文

近三年以来发表包括Nature子刊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200余项。

4.4社会服务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彭永臻院士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主流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DA)技术路线,建立了国内外首座中试规模(50 m3/d)的PDA研发测试系统,力求在完全真实的温度、水质、负荷等条件下进行长期研究与评估。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证实了PDA技术路线在季节性降温和极低温(运行温度<10°C)等恶劣运行条件下实现主流厌氧氨氧化的能力,揭示了厌氧氨氧化菌随温度降低而富集的可能性(曾一度被认为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任务),深入解析了微生物学和反应动力学角度的深层次机制。该项研究成果在20241128日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为主流厌氧氨氧化向非热带地区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向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推动绿色低碳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健全水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应用基础与技术支持。

在固废利用与碳减排方向,陈标华教授团队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废旧动力锂电池资源化与高效回收这一重大需求,创新性提出基于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废旧电池中的有价金属提取技术,有价金属回收率高达98%。基于在离子液体分离领域的突出研究成就受邀在化学化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发表综述性文章,有力体现学校在绿色化工分离基础研究领域深厚技术储备。

4.5产教融合

借助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新增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公园、城市生态综合体碧水再生水厂、垃圾分类处理厂等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全局性、历史性努力,增强对两山建设成效的认知。通过开展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国担当,将绿色发展观内化为自身信念,践行环境领域的职业精神。

5.项目及奖励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持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势,始终围绕国家、北京市重大战略,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固废利用与碳减排、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方向研究。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国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视研究内容在行业中的应用与成果转化。承担多项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其中包含千万级技术转移项目百万级成果转化项目。科研成果获评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国际交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处于第二个5年建设期。依托此平台,邀请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开展云端学术讲座,内容涵盖污水处理、微生物生态和材料科学等。此外,学科积极主办专家讲座,受到学科师生的热烈欢迎。参加IWA Nutrient Removal and Recovery Specialist ConferenceICEST国际会议、The 14th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Asia Pacific Conference、第九届能源与环境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显著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绿色低碳环保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拓展创新型人才国际化培养路径,鼓励师生进行国际化学术交流。成功协办中国-爱尔兰联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大会环境保护分论坛。

彭永臻院士团队联合北京排水集团申报的北京方庄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项目获2024国际水协会IWA项目创新奖-研发突破类金奖,为该奖项设立以来亚洲项目首次获奖。张亮教授获评国际水协会IWA中国青年委员会首创水星奖科学创新类金奖,为污水处理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途径。

7.就业情况

4年学位点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去向总体落实率为94.3%,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1%。研究生毕业工作主要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他选择有升学深造、高等教育单位以及其他企业等。

本学位点建立了毕业生发展质量管理制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研究生总体满意度高于92%,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满意度高于93%

8.联系方式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环抱未来BJUT

二级单位官网网址:https://cese.bjut.edu.cn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