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总体概况
本学科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校“双一流”建设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方向,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0年获准热能工程博士授权,2007年获准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热能工程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准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及博士授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多个权威排名中位列前茅,为5星级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北京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2011计划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等。
师资队伍
本学科具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政治思想综合素质优良、学术水平高、善于创新和教书育人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50位专任教师中有47位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北京市拔尖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北京市各类人才12人、校级优秀人才7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8人。2020至2023年,引进青年教师11名,3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5名教授(含1名境内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第三层次人才)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8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构筑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中和理论与技术”、“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制冷低温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和“低碳车辆动力系统理论及技术”4个整体上处于国内先进,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先进高效能源转换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努力开发高效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致力于为北京和国家提供全面能源解决方案”的研究特色。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学术前沿,培养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未来领军人才。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培养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都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有近30%的硕士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远高于学校15%的名额控制指标。近年来,本学科共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中国内燃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培养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7人;2009届博士毕业生闫小克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主要研究内容作为第1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生在参与各种高水平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科研项目及奖励
近三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内蒙古重大专项课题2项、青海重大专项课题1项、财防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包括低熔点宽液体温域高温熔盐传热蓄热、单螺杆压缩机/膨胀机、高热流器件微通道散热、氢能与燃料电池等一系列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低熔点宽液体温域高温熔盐传热蓄热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与冀中能源、中能建等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6项。2020至2023年到校科研经费3197万元,发表SCI论文517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7项。
国际交流
本学科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在学科建设经费中留出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每年平均有研究生5人次以上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此外,指导教师还以各种途径支持学生到国外学术组织进行交流学习。
就业情况
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近100%水平,50%以上的毕业生在北京工作,就业范围宽,就业质量好,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国有、私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硕士、博士毕业生对导师以及教育满意度均在95%以上,一年后的非失业率为100%;本学科绝大多数硕士、博士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9成以上的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在各用人单位技术和管理岗位均发挥了骨干支撑作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好,用人单位对本学科博士、硕士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联系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