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外国语言文学(0502)

发布日期:2025-05-06 浏览量: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200)

学科总体概况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学科)于2003年获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点,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于2010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按照“学研相长、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培养方针,坚持“控规模、精课程、重过程、严质量”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研成果助力于本校2万余名本、硕、博外语教学实践与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服务于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学科将国际传播和外语教育研究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依托国社科中华外译项目和十余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以持续的文字创造,不断开拓思想疆域,致力于中外文化的双向传播,丰富与繁荣世界文化。在语言文化理论研究及优秀学术著作的互译互鉴方面,教师出版了《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名词化教学研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道德经>》《技术多模态语境下的话语研究》等多部研究论著,翻译《汉字论》《茅与盾的共存——明清时期江西社会研究》等二十余部经典著作,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

师资队伍

学科已建立起一支专业化、国际化、年轻化、潜力大的师资队伍。学位点现有授课教师35人(英语、日语、法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硕士生导师22人,硕导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2人,占比100%。学科涵盖英语、日语两个语种,教师学缘结构丰富,学术背景国际化,多人毕业于海外及国内知名高校,并有外籍教师3名。其中,15名教师担任国家一级或二级学会常务理事及理事。7名教师获评“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2名教师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4名教师获评“校级青年主讲教师”,3名教师获评“校级国际化青年导师”。

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学科现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日本文化4个培养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主要研究国际传播、外语教育、学术写作、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等方向。开设了《理论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语篇分析》《学术训练与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基于大规模数据驱动的方法开展国际传播、外语教育、学术写作语言特征和话语分析相关的研究。该研究方向服务于我校的加快双一流建设、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本硕博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建立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硕博语言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服务于北京的“四个中心”建设,为建立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话语表达体系,引领话语权做出积极贡献。

英美文学方向主要研究英美现当代文学,尤以中西文学比较视域下的现当代英美诗歌与小说研究、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为重点。开设了《西方文论》《现代英国文学》《现代美国文学》和《英美女性文学研究》等课程。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文学作品观与文学史观的多维研究视角,将基础理论研究与作品文本批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力、文学思辨力与文学史观。优势在于师资队伍研究方向聚焦,梯队结构合理,在现当代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对话与应用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

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主要进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与实践。开设了《翻译理论》《文化与翻译》《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强化翻译理论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及研究能力,引导其开展特定文化现象及文化传播过程的创新性研究。优势在于聚焦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第三文化空间的概念,建立外籍师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的模式,有助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的挑战和对策。同时,从翻译理论角度对政府外宣文本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助力文化软实力及影响力的提升。

日本文化方向聚焦日本及东亚区域文化、思想的互动性研究与学习,设置《文化研究与日本文化论》《东亚文化论》《文化力学:东亚区域研究方法》《文化力学:中日社会・文化结构专题研究》《日本思想专题研讨》等多门区域越境文化互动影响的理论与专题研讨课程,力求在中日思想文化的互动探究中挖掘日本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本方向的优势在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国际化体系,实行从师资配置到培养路径的全维度国际化。

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外语教学研究、涉外翻译和国际交流工作有机结合,将一线实践案例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西方文论》《美国文化》《翻译理论》和《理论语言学》4门课程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项目”。学科坚守“文化认同”,尊重文化差异,坚定中华文化认同,培养学生形成用外语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教学相融。

研究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年均20篇左右;获评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年均1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外语研究生学术论文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学科以北京大型国际赛会为驱动,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产学育人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多名学生为北京大型赛会担任翻译或志愿者,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增长了文化知识,还增强了爱国情怀、担当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国际交流

本学科通过实行境外联合培养、境外留学生培养、教师的国内外双向合作交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学校奖学金资源充足。学科长期聘请英国、日本、爱尔兰、新西兰等国家的专业外籍教师,并邀请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信州大学、日本菲利斯大学教授以合作授课、参与学位指导环节等模式参与研究生培养。

就业情况

学科以班主任促进学生就业为抓手,从学业、职业规划、加强行业认知、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招聘信息等,将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落实在点滴的日常工作中;以导师为后盾,加强对学生就业情况的深度交流和指导;定期举办座谈会和就业分享会,了解学生求职意向,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分享就业求职经验。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全员参与就业信息的搜集,针对不同就业职位意向的学生,群体发送与点对点发送相结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班学生在就业信息方面互通有无,相互结伴。

近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至100%,就职行业包括高校及中等教育机构、国家知名出版社等,主要从事外语教育科研事业或文化传播等工作,充分体现了本学科毕业生的研究能力与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目前,毕业生大多已成为行业或就职单位业务骨干。毕业生回访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其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均予以积极评价。在教育领域就职单位的用人反馈中,最常出现的关键词为“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其他就职单位的反馈中,“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语言功底深厚”等用语亦频繁出现。用人单位的积极反馈正是对本学科实现“高学术素养、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肯定。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