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代码085410)
学位点总体概况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源自于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ESI前1%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自主智能与控制、跨媒体智能感知与交互、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具身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形成特色与优势,直接服务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科研、教学和国际合作平台,包括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大项目,企业合作研发和工程项目丰富,构建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旨在为人工智能行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
师资队伍
学科师资队伍由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的学术骨干成员组成。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1) 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掌握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坚实深厚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解决人工智能领域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程技术工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2)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智能自主系统
研究通过自主感知、决策和控制完成任务的智能系统,主要在智能环保领域研究面向污染防治的复杂动态系统的智能表征与优化控制理论方法,解决污染消纳过程中污染物的实时检测和状态演化行为优化控制问题;围绕复杂动态系统的优化与评判控制开展研究,聚焦强化学习、智能控制理论在工业过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小样本数据建模和固废处理过程智能控制,重点应用于城市固废焚烧过程中的智能建模和燃烧控制技术。
研究方向二:智能感知与交互
研究跨模态感知和交互认知理论与方法,增强机器对复杂环境的理解认知能力,研究智能体交互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迭代成长;研究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智能感知理论,提升目标检测、对象识别、运动分析、三维重建和场景理解的精度,推动数据融合、深度学习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面向智能驾驶、多智能体领域开展研究,聚焦机器对人类意图的理解和交互协作,研究多机协同,促进人机和谐共融。
研究方向三:智慧医疗
研究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技术,构建高效、安全的医疗数据管理平台;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挖掘医疗数据中的隐藏规律与模式,为临床决策支持、疾病预测预警、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实现对医学影像(如X光片、CT、MRI等)的自动分析、病灶检测与标注,辅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研究方向四:具身智能与机器人
研究机器人如何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实现高效的行为学习与适应,预测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反应,提升机器人在未知或动态环境中的自主导航、避障及任务执行能力;研究强化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研究机器人在具身闭环系统下的自适应学习机制;研究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工作的理论框架与应用落地,不断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与操作能力。
(3) 培养特色
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和北京“2441”产业发展规划,秉承学校“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突出“智能交互、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学科特色,培养智能技术研发和智能系统设计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北京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获批“十四五”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材项目(共20本),拥有国家级、北京市级教学名师3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和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各1支,培育全国优秀博士学位(提名奖)论文、北京市和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研究生获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奖过百项,创新能力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以数据自动化为主线、“智能+系统”为特色的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得国家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人工智能学会挂靠本学科。此外,学科研制的RV减速器打破了国际垄断,解决了智能机器人核心器件的卡脖子问题,并联合小米集团建成了全国首家创新创业工作室。研究生注重团队培养,寓教于研,以项目任务驱动和学科竞赛为牵引,通过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培育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华为、百度、小米、东风等企业深度合作,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市朝阳区与学科共建北工大“山河湾谷”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概算投资2亿元,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的产业创新区。
项目及奖励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建成智能环保、智能交互、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建立“基地+”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北京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2441”产业规划。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多个顶级期刊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国际交流
注重国际合作,与德国波茨坦大学HPI研究院合作“因特网之桥”二十年,进行国际化联合授课,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智能技术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联合研究项目,积极参加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学会会议,近五年,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累积二百余次,邀请境外专家讲座报告168次,推动研究团队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国际化协同创新研究。
就业情况
学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能力培训,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就业辅导。近五年来,研究生就业率均保持99%以上,位于北京高校前列,95%以上毕业生在人工智能、信息通讯、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高精尖行业从业。通过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非常认可。
联系方式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二级单位官网网址:https://sist.bjut.edu.cn/index.htm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联系人:马楠,办公邮箱:manan123@bjut.edu.cn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官网的相应学位点介绍链接:https://sist.bjut.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