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085402)

发布日期:2025-04-13 浏览量: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代码085402)


1、学位点总体概况

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围绕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系统两个学科方向进行布局,夯实语音与音频信息处理、数字多媒体信息处理、智慧无线通信、神经网络与模式识别、智能媒体计算的特色与优势。

坚持引育并举,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1人和讲师2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8人;30余人入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类人才,拥有1支北京市学术拔尖创新团队。近3年,引进来自澳门大学、北大、中科院、北理工、北邮等博士后/博士8人,教师素质稳步提高,学缘结构持续优化。

聚焦国家和北京重大需求,依托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信息网络北京实验室等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近3年,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课题3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8100余万元;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ACM Multimedica、IEEE Globalcom等国际权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学科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位点严把教育培养过程关。突出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调整培养方案,新增前沿类特色课程4门,新技术相关专业选修课程3门,加快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更新。鼓励课程改革创新,建设通信网络等5个课程群,要求研究生100%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获科技竞赛20余项,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硕士论文2篇(含提名)。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校硕士研究生共发表各类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0余项。开展精细化就业服务,提供精准就业帮扶,连续5年就业率为100%,超过90%的毕业生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业。

2、师资队伍

坚持引育并举,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高。近3年,引进来自澳门大学、北大、中科院、北理工、北邮等博士后/博士8人,新增教授5人和副教授9人,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持续优化。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澳门青年学者1人、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才1人、校四层次高层次人才2人、校新锐人才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5人和学术型硕士生导师10余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现有专任教师69人,拥有1支北京市“学术拔尖创新团队”,35人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类人才,多人担任国际SCI期刊编委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共)主席,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近3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纵向、横向经费3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8100余万元,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等多项奖励

师资队伍结构如下

3、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中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基础扎实、素质 全面、身心健康、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与特色:

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语音/图像/视频处理与识别、人工智能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等,产出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五层嵌入式宽带语音编码成为ITU-T G.718标准,3D视频编码算法经香港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中心测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基于视频分析的冰壶瞄准偏差预测及运动轨迹自动显示助力国家轮椅冰 壶队斩获北京冬残奥会金牌,时域测量技术助力脉冲参数国家基准建设,获9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和北京市学术拔尖创新团队。

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通信理论、无线/移动/多媒体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多功能信息系统等,在异构无线网络多维资源融合取得突破并应用于异构边缘计算和区块链融合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可信产品溯源为垂直行业贡献了高效可信溯源机制,设计低功耗贴片式轻量化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国家速滑馆和首钢园两家冬奥场馆,研制出高速实时DSP图像精确制导等10余项系统应用于GF,在IEEE JSAC、IoTJ、TWC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4、 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实践”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拓展科研育人渠道,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IEEE TCSVT等国际顶级期刊、SIGGRAPH等国际旗舰学术会议发表200余篇论文,1人获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40余人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人获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15人获国家奖学金,获校级科技创新奖100余项,1人获2022 IEEE信号处理国际会议(ICSP2022)最佳学生论文奖,获第九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202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赛)三等奖、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一等奖2项和专项赛道特等奖1项、NLPCC2022科技文献分类评测竞赛冠军、全国大数据竞赛优胜奖、“全球AI大数据竞赛总决赛”银奖。

5、项目及奖励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累积8000余万元。聚焦国家和北京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10余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

代表性项目如下:

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学会三等奖等多项奖励。针对DLP面曝光3D打印面临的“打不大”“打不好”的挑战,提出了多源拼接的大尺寸打印、光照均匀的高质量打印等创新方法,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针对现有二值特征表示需要大量先验知识的限制,首创自动提取和编码掌纹特征的新型多尺度并行混合网络,获2022国际联合生物特征识别大会“最佳论文奖”,第三届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SCAI2024)“最佳海报论文奖”。针对端到端网络切片系统中切换关联状态复杂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分布式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用户辅助切换决策模型,分析了基于纳什均衡的分布式切换算法性能界,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2022。

近三年代表性奖项:

6、国际交流

近五年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3次,参加境外重要学术会议人数400余人次,其中报告人数403人次,邀请境外专家报告40余次。全额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200余人次。

7、就业情况

针对学生高质量就业,学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就业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学科负责人、导师的积极性,形成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二是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挖掘校友资源做好“传帮带”工作,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开展精细化服务,掌握每名毕业生的毕业意向,实行“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关注就业困难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四是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

毕业生连续5年就业率为100%,其中4.8%进入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90%以上毕业后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行业,包括华为、腾讯、百度、小米、京东、航天科工集团等信息通信行业头部企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连续五年超过84%,个人发展空间连续五年满意度高于87%


联系方式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二级单位官网网址:https://sist.bjut.edu.cn/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联系人:吴强办公邮箱wuqiang@bjut.edu.cn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官网的相应学位点介绍链接:https://sist.bjut.edu.cn/info/1243/1098.htm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