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发布日期:2025-04-01 浏览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代码030500)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2020年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建设,以体现国家需求、北京特点和学校实际为导向,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学术和平台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自2013年开始正式招生,截至2024年12月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06人,目前在校生59人。

二、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已经形成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凝聚力强的教师团队。截至2024年12月,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57人,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24人,高级职称占58%;博士52人,占91%。本学位共有导师33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8人。

导师团队中有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人物1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3人。近年来获得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1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特等奖1人、一等奖3人,1人入选主持北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学名师工作室”。有3人担任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三、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人才。毕业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基础,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和政策研究、党务管理、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

2.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当代中国发展与治理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问题。该方向的特色优势是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注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发展与时代价值,依托原著与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首都实践研究。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研究,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特色优势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学生工作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密切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四个选择”问题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等。主要特色是注重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与统一战线历史与理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把北京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研等方向的研究。

四、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培养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学风优良、注重思想品德修养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备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截止2024年7月,培养过19届硕士研究生,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206人。硕士研究生在各类期刊共发表文章162篇,优秀论文十余篇。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教师和学生曾多次参与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五、项目及奖励

学位授权点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基础上,面向首都需求,立足学校特点,加强对党建引领首都基层治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创新实践、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以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导向,持续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近五年获批科研项目立项6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2项。

在科研论文与著作方面,近五年共发表理论文章19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89篇,北大中文核心48篇,“三报一刊”理论文章27篇;出版学术著作24部,其中专著16部。

六、国际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人才。学院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有留学经历和意向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国际化工作。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与学生赴海外访学,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上达成共识,该校人文艺术社会学部教授定期给我院研究生讲授全英文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2门双语课程,为学生配备国际化发展青年导师,进行国际化发展指导。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德国、台湾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七、就业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就业领域分布在国企(央企)、高校(中学)、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升学读博等。近五年来,5名学生升入985高校攻读博士学位,11名学生考取选调生、公务员等并在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宣传部等单位就职,17名学生进入高校和中学任思政课教师,毕业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性高度评价。

八、联系方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010-67392409


下一篇:教育学(0401)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