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总体概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增设于 2005 年,归属于法学门类,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实践和规律。该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该学科建设和发展,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体现国家需求、北京特点和学校实际为导向,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完善学科结构,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学术和平台支撑。我校 2006 年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国家需要、区域特点、学校定位和现有基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特色,着力打造坚实学术平台。作为牵头单位,2016年获批由京津冀8所院校组成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获评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示范点;2018年获评首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20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学科学位授权点已经形成结构相对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凝聚力强的教师团队。近年来专任教师人数显著增加,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等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师资队伍
学院目前下设三级机构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德育、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7个教研室和1个综合办公室。截至2023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全部是党员,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占专任教师的86.5%。校内本学科兼职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管理与其他专技人员7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1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入选者-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北京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3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3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有3人担任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本学科点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当代中国发展与治理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问题研究。主要特色是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注重科技哲学与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依托原著和原理关注当代中国发展重大实践问题,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主要特色是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3. 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深度融合,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主要特色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在全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把学生工作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密切结合。
4. 党的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建史,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高校党建,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主要特色是把党建理论与基层党建实务相结合。我校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较早设置了党的建设方向,研究特色鲜明,党建理论与党建实务结合密切,研究成果直接为加强基层党建提供智力支持;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成果较为突出。
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培养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学风优良、注重思想品德修养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备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截止2023年7月,培养过17届硕士研究生,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189人。硕士研究生在各类期刊共发表文章144篇,优秀论文十余篇。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教师和学生曾多次参与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项目及奖励
近五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承担各类课题6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4项、北京市教委项目8项。此外,近几年还承担了一批横向课题。2016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11所牵头高校之一,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1月,获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基地。近5年共发表论文135篇,其中CSSCI论文3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3篇。出版著作26部,其中专著15部。
国际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人才。学院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有留学经历和意向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国际化工作。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与学生赴海外访学,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上达成共识,该校人文艺术社会学部教授定期给我院研究生讲授全英文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2门双语课程,为学生配备国际化发展青年导师,进行国际化发展指导。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德国、台湾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就业情况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方向是在党政机关、高校、党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从事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宣传、纪检、组织、统战、工会等党群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毕业生历年就业率都达到100%,有的在高校任教师或专职辅导员,有人考取了政府公务员,有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还有人在企业或法律事务所工作。毕业生进入高校、党政机关、国企工作,或升学深造和创业,普遍受到好评,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正踔厉奋发,为实现“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目标而不懈努力,也必将为学校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做出独特贡献!
联系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