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博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0202J1,授经济学学位)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量: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专业代码0202J1)

学位点总体概况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学科是面向我国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结合国内外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校材料、环境、经管等多学科优势而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由中国工程院左铁镛院士于2005年领衔设立,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全国首个“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专业实现工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招生,培养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及低碳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师资队伍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0余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教师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及省部级人才5人等。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1)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

探讨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剖析运用政策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途径,阐明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的理论体系及发展前沿,运用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关资源环境的理论方法研究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构建资源环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2)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应用能源经济和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含省区)能源战略、系统建模、经济模拟以及重点能源企业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城市消费单元的能源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城市能源结构生态化转型路径,优化能源生产利用全生命产业链,探索能源系统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

3)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

开展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揭示不同层面(包括企业、行业、园区、城市、国家层面)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规律,评估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开展园区生态化、循环化设计,评估园区的生态效益;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设计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

研究生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道德和伦理规范,掌握坚实的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在国家及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创新性成果,具有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学术型创新人才。

博士研究生: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道德和伦理规范,掌握坚实宽广的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在国家及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具有国际视野、能较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学术型未来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屡结硕果,获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学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优秀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多篇,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以及多项科技创新奖。优秀毕业生在循环经济创新创业领域获得突出业绩,获得国家级万人领军人才称号,入选省市地方人才发展计划等。

项目及奖励

团队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长期参与国家新材料、循环经济等科技规划、发展路线设计及论证工作,参与起草国家多项重要咨询报告和专报,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采用或批示,出版《循环经济研究丛书》《城市矿业研究丛书》《碳中和经济学》等专著/教材20余部,相关科技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一等奖等。

国际交流

专业始终秉持建立高质量、高水平合作伙伴的国际交流理念,与美国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马里兰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外籍专家多人到校交流,并有多名研究生赴国(境)外接受长/短期国际化教育交流。

联系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二级单位官网网址

公众号:“工大材料人”,bjut-mse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