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博士学位授予点 > 正文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量: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代码081700

学位点总体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校“双一流”建设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四个二级学科方向。自1960年北京工业大学建立设立,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评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年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授权,2021年新增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授予权,2022年应用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2014年获批“绿色催化与分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绿色化学、催化剂工程、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师资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0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0人。导师队伍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1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10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研究领域及其特色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聚焦化学工程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深入了解本门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未来领军人才。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聚焦化学工程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有关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能源催化,材料化学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和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能源催化:研究内容包括规整形貌纳米粒子和多孔(介孔和大孔)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表征及纳米催化科学基础研究;低碳烷烃选择性催化氧化;天然气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催化燃烧;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控制技术;氮氧化物(NOx)选择性催化还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和光催化有机物定向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其研究特色是利用软硬模板导向组装技术实现规整形貌纳米催化剂和纳米孔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利用纳米催化理论研究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有关催化化学与化工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开发环境污染控制催化新技术、催化新材料和催化新工艺。

材料化学化工:研究内容包括多尺度结构可控的纳米多孔材料的有序性设计、合成与表征;分子筛表面裁剪与组装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以及在精细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活性炭结构调控机制和表面化学特征修饰手段的研究;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可控化学。其研究特色是基于分子“设计”和定向“裁剪”的软化学思想,通过分子自组装与无机制备技术相结合的可控化学过程,合成出具有多级孔结构(如在微观或亚微观尺度)的有机-无机杂化多孔材料,并探索其在催化、分离、光学和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膜科学与技术方向中的高分子液体分离膜和气体分离膜的制备研究、膜的工程应用和膜污染的基础理论研究。其研究特色为瞄准新型膜材料(聚电质复合渗透汽化膜、功能型膜材料及分子识别膜)等国际研究前沿,着眼于绿色化学工业,新膜分离过程和新膜集成技术,探索环境友好膜分离过程,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复合膜和富氧膜向工业领域渗透,最终为工业过程开发提供高性能的膜材料和高效能的膜分离技术。

能源化学工程:研究内容包括各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和MEA膜研发;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技术研发;甲醇重整制氢催化剂与相关技术研发。其研究特色是大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领域开展文献知识提取,构建知识图谱,以加速知识整合,并利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方法设计各类新型的材料结构加速能源材料的更新迭代。

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平均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比例高于学校指标。学科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项目及奖励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863”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重点和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100余项。近五年来,累计到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包括Science、Nat. Nanotech.、Nat. W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在内的学术论文90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取得了包括绿色化学合成技术、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高效催化反应技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等一系列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近三年累计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社会力量奖多项等。

国际交流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学科每年选派多名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接待了多批国外学者来访。学科还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就业情况

学科研究生近五年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6%,位居学校前列。就业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与材料相关的新兴学科、新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高新材料、技术开发与支持等工作。

联系方式

学位点所在二级单位的公众号

公众号:“工大材料人”,bjut-mse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招生

  •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生教育

Copyright ©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